姚洋:中国经济的变化和对人才的要求

时间:2024年06月18日 来源:小学初中分会 浏览:948

字体放大字体缩小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新课程方案和新课程标准背景下中小学教学改革创新,构建体现新时代民办中小学特色的育人体系,2024年3月28日至29日,由小学初中分会主办,高邮市汪曾祺学校承办的“第二届民办义务教育创新发展论坛暨小学初中分会2023-2024年会”在扬州召开。论坛以“落实新课程方案与新课程标准,推动育人模式改革”为主题,由理事会、开幕式、全体大会、平行分论坛、校长圆桌论坛及学校实地考察等环节组成,其中:领导嘉宾致辞、讲话9个、专题报告9个、交流发言18个。现将部分领导嘉宾致辞、讲话和优秀民办中小学代表交流发言予以陆续刊发。

本文根据学术委员会委员、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姚洋在论坛全体大会专题报告的整理,发布如下:

1718697086552682.png

一、中国经济转型和发展阶段

在2010年之前,中国经济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在当时的人才培养观念中,人们普遍认为只要个体掌握基本的读写技能,便足以胜任流水线工作的需求。自2010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经历了深刻的变革,以外延式扩张为主导的经济模式逐渐淡化,并建立起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内涵式发展模式,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如今的社会更加渴求那些能够引领创新、拥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新型人才。

近期,国际上有关“中国经济增长见顶”的观点逐渐浮现,这种观点将当前的中国与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相提并论,主要基于房地产泡沫、经济增长放缓以及人口老龄化等问题。然而,此种类比并不贴切。若要与日本的历史阶段进行对比,中国目前的情况其实更接近于日本上世纪70年代的情形。

东亚的经济发展遵循着一定规律:先是日本崛起,随后是亚洲四小龙,再是中国的沿海地区,每个发展阶段大约相隔20年。中国当前的发展阶段与日本上世纪70年代末颇为相似,如实际收入水平相当,同时都面临着经济转型和生产过剩的挑战。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也曾经历过从出口导向的外延式扩张向创新驱动的内涵式增长转变。

尽管日本近年来诺贝尔奖得主频出,但中国已有诺贝尔奖级别的科研成果。获得诺贝尔奖需时间沉淀与验证,非短期内可实现,值得一提的是,杨振宁先生在短时间获诺贝尔奖实属罕见,堪称非凡。中国的科研成果在理论领域表现不俗,与日本实验领域的优势形成互补。研究显示,诺贝尔奖的获得与人口基数及人均收入相关,因此随着中国科研投入的增加和水平的提升,预计到2035年,中国将获得更多的诺贝尔奖。

二、中国经济转型期人才需求的趋势

(一)高等教育进入了普及阶段

高等教育已经进入普及阶段。据统计,17至19岁的孩子中有70%的比例可以进入高等教育阶段。且这一比例将持续攀升。到2030年,17至19岁的孩子中,乐观预测将有高达80%的比例可以进入大学,而在悲观情况下,这一比例也将达到约75%。随着高等教育的日益普及,高校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无法提供优质教育的院校可能会逐渐失去生源。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大学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环境日益严峻,许多传统岗位都存在着被自动化技术替代的风险。在这一背景下,高等教育亟需调整其教学策略,以应对未来的挑战。具体而言,教育应重视为学生构建坚实的知识基石,而非过早地将他们限定在狭窄的专一领域内。过度偏重于专业技能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养,这无疑是一种短视的做法。真正的创新往往源于跨学科的思维碰撞与知识融合,学生必须具备广泛的人文社科知识和多元化的认知体系。唯有如此,他们才能跳出单一专业的局限,以更开阔的视野去探索未知、解决问题,进而催生出真正具有创新性思考与实践。

(二)对简单技能人才需求下沉

随着中国产业的转型升级,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虽然逐渐减退,但这并不意味着该类型的供需关系会完全离开中国,中国的产业不会空心化,传统产业制造业仍占据着一席之地。但在劳动密集型岗位,工人也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技能素养,以适应日益复杂的生产环境和工艺流程。

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趋势是,服务业的规模和在经济中的比重都将持续增长。尽管服务业所需的技能相对简单,通常只需短期培训即可上岗,但它有望在未来成为劳动力市场的主体,未来的就业机会将更多地出现在服务业中。

三、什么是创新型人才

创新,简而言之,就是探寻并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那么,哪些人难以成为创新者呢?首先是因循守旧者,他们总是拘泥于既定的规章制度和过去经验,无法跳出固有的框架。其次是唯命是从者,他们过于依赖于上级指示,缺乏自主思考和行动的能力。还有随波逐流者,他们盲目跟随潮流,缺乏独立见解和勇气去尝试新事物,最后是不求进取者,他们满足于现状,缺乏追求卓越和创新的动力。

真正的创新者又具备哪些特质呢?他们充满好奇心,对未知的世界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勇于提出疑问并寻找答案;敢于质疑权威,不盲从传统的观念,敢于挑战并探索新的可能性;拥有广阔的视野和深厚的知识储备,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审视问题并发现潜在的机遇;具备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和创造力,能够提出新颖的解决方案并推动实践。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前“手背后”式的教育方式无形中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和创造力。要真正培养创新型人才,我们必须从教育制度入手进行改革,构建一个鼓励探索、质疑和创新的教育环境,让孩子们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迸发出无穷的创新潜能。

(一)创新型人才是培养出来的吗?

我们或许被所谓的“天才”概念给误导了。爱迪生和爱因斯坦都曾强调过成功中汗水和努力的重要性,而天才和灵感的贡献只占很小一部分。然而,真正的天才天赋似乎是与生俱来的,无需过多教导。我有幸遇到过北大数院的“黄金一代”成员许晨阳,他的才华令人叹为观止,当我问及他高中时代是否曾感到学业压力沉重时,他轻松回应并不觉得累。这让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天才,如许晨阳这类学生,他们的智商超乎寻常,学习是毫不费力的,创新能力似乎是与生俱来的,而非后天培养。以爱迪生和爱因斯坦为例,他们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却依然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视教育和培养的重要性。

实际上,早期教育的智力开发至关重要,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致力于农村地区的早教工作是一项功德无量的举措。据了解,农村孩子的智商普遍较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在3岁之前的早期教育机会有限,通过加强早教工作,我们可以为这些孩子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帮助他们充分发掘自身潜力。

(二)学校和社会应该为天才创造条件

学校和社会应如何对待天才和拔尖人才?我们应尊重并顺应孩子的天性,避免抑制其天赋。天才和创新人才需要的是展现自己的舞台,而非过多的教导。同时,我们应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社会应对天才的非凡言行保持宽容,如同马斯克在美国被视为商业奇才,而在某些环境下可能被视为异类。尽管教育的问题与社会深层次问题紧密相连,但教育本身仍能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中国,我们不应仅将人才局限于科技领域,人文、社会、科学、艺术和商业等各个领域都需要创新人才的贡献,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加丰富多彩。相比之下,美国教育认为每个孩子都具备独特天赋,可以成为对社会或至少对自己有用的人才。中国的教育过于功利,过于强调标准答案,限制了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我们需要改变教育目标和方法,让孩子明白世界是多元的,没有固定的标准答案,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

四、教育改革的方向

(一)基础教育应更注重人的全面培养,而非单纯选拔

我曾与一位山东大学教师的初三女儿交流,她向我诉苦:“当前教育过于偏向选拔,却忽视了培养的重要性,而培养才是教育的真谛。”这不仅是孩子的真实心声,也反映了他们对宽松成长环境的渴望。我们应珍视并保护孩子的多样性,尤其是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他们往往拥有独特的优势和创新思维。实际上,那些在学校里稍显叛逆的孩子,未来更有可能取得非凡成就。相反,许多成绩优异但墨守成规的孩子,最终可能只停留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因此,我呼吁所有从事基础教育的工作者,要切实保护和鼓励孩子的天性与多样性。

(二)关注教育公平至关重要

北京大学进行的“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揭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以1995年出生的群体为例,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呈现显著分化,其中40%的人拥有大学文凭,20%的人获得了高中文凭,而另有40%的人则仅持有初中或更低学历。

民办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公办教育相比,民办教育拥有更多的灵活性和创新空间,期望更多的民办学校,在提升民办教育多样性方面做更多的思考和探索。同时,民办教育也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希望看到更多的民办学校能设立奖学金或其他资助项目,以帮助那些经济条件不佳但学业优秀的学生,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更多孩子,从而促进教育公平,这不仅有助于提升民办教育的社会形象,也是其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取消中考分流,缩短学制,实行小学到高中的十年一贯制义务教育

关于教育制度,我坚决反对中考分流,并主张缩短学制,实行从小学到高中的十年一贯制教育。初中教育已经无法满足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为了提高每个人的能力和素质,我们应该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减少功利性的教育目标,让更多人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目前难以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一些欠发达地区的职校存在很多问题,职校教育完全是“放羊”,就像个“大幼儿园”,学生的文化课没学好,学风和校风也不好,技术也没有学到。有些职校培训方向设置没有必要,一些技能培训,初中生教三个月就能学会。家长为什么要把孩子专门送到职校去学习三年?现在社会上需求量大的是编写软件人才,但初中毕业生编写不了软件。我们看过职校的培训流程,只要求学生机械套用,而不求其知其所以然。这些学生如果有机会读大学,他们还是要从头开始学习编程技术。所以,高中阶段的职业教育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值得思考。

取消中考可以显著减轻学生和家长的压力。事实上,现在最大的压力来自于初中升高中阶段,因为只有一半的学生能够进入普通高中,另一半则可能进入职高,从而被社会打上“失败者”的标签。如果取消中考分流,这种压力自然会减小,全社会的焦虑也会得到缓解,初中生的心理问题也会随之减少。

在具体的制度设计上可以分两步走:一是取消中考分流,将职业高中转化为综合高中,让学生自主选择普通高中或综合高中。二是缩短学制,实行十年义务教育。

应杜绝超级中学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教育的公平性,超级中学凭借自身优势,吸引了大量优质师资和生源,这种集聚效应加剧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布。正因如此,我强烈提倡将小学到中学的教育全面纳入义务教育体系。在义务教育阶段,应当消除竞争,确保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从而让学生无论身处何地,都能享受到同等优质的教育资源。

小学5年和初中五年共十年的义务教育后,可以选择进入技术大学、高职或普通大学继续深造。十年义务教育实行一贯制,初中学校通过随机分配,从根本上消除择校现象,确保学生资源的均衡分布。在这种环境下,优秀的学生能够激励和帮助那些在学习上稍显落后的同学。如果还没有准备好直接进入大学,可以选择先读一年的预科来过渡。按照这样的规划,大多数学生会在17岁时完成义务教育。选择高职或大专的学生,大约在20岁左右就可以开始他们的职业生涯;而选择本科教育的学生,则会在22岁左右毕业并投入工作,这样的时间规划既科学又合理。我们不应该在教育的每个阶段都过分看重选拔,过度的选拔往往只能筛选出那些善于遵循规则的人,而可能扼杀了具有真正创新精神的人才。







责任编辑:admin

分享: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