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民办义务教育创新发展论坛
文学是人生成长的雨露阳光
当代著名作家、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北京市政府奖获得者
衣向东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新课程方案和新课程标准背景下中小学教学改革创新,构建体现新时代民办中小学特色的育人体系,2024年3月28日至29日,由华体会手机登录小学初中分会主办,高邮市汪曾祺学校承办的“第二届民办义务教育创新发展论坛暨华体会手机登录小学初中分会2023-2024年会”在扬州召开。论坛以“落实新课程方案与新课程标准,推动育人模式改革”为主题,由理事会、开幕式、全体大会、平行分论坛、校长圆桌论坛及学校实地考察等环节组成,其中:领导嘉宾致辞、讲话9个、专题报告9个、交流发言18个。现将部分领导嘉宾致辞、讲话和优秀民办中小学代表交流发言予以陆续刊发。
本文根据当代著名作家、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北京市政府奖获得者衣向东全体大会所作的专题报告整理,(内容根据现场录音整理,已经本人审阅。)发布如下:
文学素养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作用,犹如雨露滋润、阳光照耀,对于青少年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文学素养是对文学作品的欣赏、理解和创作力,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雕琢青少年的心灵,塑造健康完整的人格,蕴含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养分,不仅滋养品性、激发活力,还能锤炼品德、拓宽知识视野。
健全的人格分三个方面,第一思想,第二情感,第三价值观。
思想是决定人格的高度。文学作品的批判性、透视性及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都对青少年思想的形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情感决定人格的广度。社会中有的人情感单一,缺乏丰富性,如冷漠、易怒等负面情绪,这无疑为他们的未来生活埋下了隐患。事实上,许多激情犯罪行为往往与个体的性格缺陷和情感的单一性紧密相连。价值观决定人格深度。价值观源于我们对社会的认知和判断,而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真善美及主人公所做出的各种人生抉择,为青少年价值观的塑造提供了宝贵的养分。
在我人生的关键时刻,有一段文学的话语为我后来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段话出自沈从文。沈从文先生曾在旧军阀中担任文书,每天目睹无数的杀戮与死亡。在那样的环境下,他意识到自己不能继续混日子,否则早晚会死于流弹之下。于是,他选择了另一种生活方式,并在自传中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好坏我总有一天得死去,多见几个新鲜日头,多过几个新鲜的桥,在一些危险中使尽最后一点气力,咽下最后一口气,比较在这儿病死或无意中为流弹打死,似乎应当有意思些。因此,我向更远处走去,向一个生疏世界走去,把自己生命押上去,赌一注看看,看看我自己来支配一下自己,比让命运来处置我更合理一点呢还是更糟糕一点?若好,一切有办法,一切今天不能解决明天可望解决,那我赢了;若不好,向一个陌生地方跑去,我终于有一时节肚子瘪瘪地倒在人家空房下阴沟边,那我输了。”我相信,在座的许多成功者,在人生的重要抉择时刻,也一定曾受到过文学作品的深刻影响。文学的力量,它能在我们迷茫时给予指引,激发我们内心深处的力量,引领我们走向成功。
我曾在军队服役了24年,然而,在服役满4年时,我得知自己将被退伍,内心充满了迷茫。那些年,我错过了许多提干和考学的机会,而且军队的艰苦训练确实让我感到疲惫。当时,我考虑回到老家,在我父亲的中学里当一名老师,过上安稳的生活。然而,在即将离开部队的前几天,我坐在北京亮马河畔,仰望星空,心中涌起了深深的思考。我就这样离开北京,结束在这里的奋斗吗?这时,沈从文先生的话在我脑海中回响,激发了我再次拼搏的决心。于是,我鼓起勇气找到连长,表达了我坚定的留队意愿。经过一番恳求,连长终于同意将我从退伍名单中移除。留队后,我更加努力地奋斗,最终得到了破格提干的机会,并且成为了一名作家。我深知,是沈从文先生的那段话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我对此充满感激。
文学素养能够增强人与人之间相处的能力。文学作品塑造了众多性格迥异的人物,这些角色来源于生活。通过深入了解作品中的人物,能够更好地理解现实中人的性格特点,这种理解使我们在与他人交往时能够更加游刃有余,准确判断对方的性格类型。文学素养能够提升青少年的判断力。阅读是积累知识和经验的重要途径,俗话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而在现实中,我们往往无法亲身走万里路,很多脚步到达不了的地方可以通过阅读去了解,读书越多,视野就越宽阔,判断力就会越强。
培养孩子文学素养的过程中,我着重关注他们四个核心能力的提升。第一,阅读欣赏能力。第二,培养观察生活的能力。第三,想象力和创造力,鼓励孩子自由编织故事,甚至“胡说八道”——这种看似随意的表达,实则能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第四,重视语言交际能力,让孩子能够精准、生动地运用语言,从而更好地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这四项能力共同构成了孩子文学素养的基石。
提高文学素养的方法主要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以班级为单位组织阅读、写作和观察生活的比赛,以此营造浓厚的文学氛围,激发学生们对文学的兴趣。第二,着重培养孩子讲故事、读故事的兴趣,通过这种方式来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并提升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第三,需要激发孩子的写作欲望,让他们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进一步提高文学素养。
要提升青少年的文学素养,关键在老师和家长。现在还有多少老师在坚持阅读?又有多少老师真正具备深厚的文学素养?这个问题值得深思。老师们自身的文学素养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文学教育,老师们也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
我在师范学院任教,并在那里开设了小学生作文课程。为什么在大学里要教小学生作文呢?因为许多大学生在写作基础方面存在严重不足。例如,让他们写一篇关于《我的妈妈》的作文,你会发现许多人难以达到及格水平。尽管他们在社交媒体上能写出流畅的文字,但面对正式的写作任务时却显得力不从心。这种现象让我深感担忧,语文教学与其他课程有着本质的不同。在其他领域,只要掌握了理论知识和一些技巧,基本上就能应对教学。但在语文教学中,仅有理论是远远不够的。语文老师必须具备写作能力,只有自己会写作,才能真正教会学生如何写作。
我认为,有高达百分之六七十,甚至更多的语文老师,在讲解作文时存在误导学生的情况,以讹传讹的教学方式实在是误人子弟。例如,我们探讨一下“作文”这个概念。在座的许多语文老师,你们是否曾明确地告诉过孩子们什么是作文?什么是作文呢?我个人的理解非常直接:作文就是说话,是用通俗、简约、富有美感的文字,通过丰富的想象力,精准地传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情怀。这就是我理解的作文定义。遗憾的是,从小学到大学,我们从未给过孩子们一个明确的定义。
关于作文,有一个常见的误区:作文必须是真人真事吗?写真人真事的作文会限制学生的想象力吗?我们发现,很多孩子在生活中言谈风趣,甚至怼人时言辞犀利,但一面对写作就束手无策了。他们在思考如何写真人真事时,往往被时间、地点、人物等细节束缚,导致想象力受限。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在大学开设了一门课程叫做《衣向东带你学写作》。在每学期的第一堂课上,我都会明确告诉学生,他们的作文和散文水平在毕业时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如果作文水平不过关,那么他们这个学期的成绩将不及格。在我的写作课程结束时,学生通常会有小说、散文等作品在全国各大刊物发表。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跳出真人真事的框架,大胆发挥想象力,创作出富有创意的作品。
在谈及老师的重要性后,我们再来聚焦家长的角色。现在的家长们普遍重视孩子的学科教育,不断地给孩子施加学习压力,然而,他们自身在闲暇时间却沉迷于娱乐活动。试问,这样的环境又如何能够有效地熏陶和培养孩子呢?以我自己的经历为例,我父亲是一位中学校长,他从小就引导我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后来,我也以同样的方式引导我的女儿,她在6岁的时候就已经读完了沈从文、苏童、余华及当代许多作家的作品。这样的阅读经历不仅丰富了她的知识,更培养了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年,我与作家杨红樱交流时,她感叹到,她作品受到孩子们热烈追捧的年代正是我女儿那代人。那时候,无论她走到哪里,都会被孩子们围住,提出各种问题。然而现在,即使是她在书店举办读书推广活动,去听的孩子也寥寥无几。
家长们,此刻是时候深刻反思我们的教育理念与家庭氛围了。应当以身作则,成为孩子们的楷模,引领他们养成优良的阅读习惯,让他们在广博的知识海域中自由遨游,以此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培育出全面发展、为社会贡献的下一代。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