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名称:《普惠性民办幼儿园高质量发展研究》
课题批准号:CANZD21007
研究领域:学前教育事业发展
课题负责人:王默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技中心讲师
周玲 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
沈永辉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全职博士后
主要成员:张诗雅、陈静、赵柯焱、白帆
一、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1.地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的政策分析
2.民办园普惠前后的变化情况
(1)不同类型普惠性民办园的发展现状
(2)民办园普惠前后对教师的影响
(3)民办园普惠前后对家长的影响
3.地方政府推进普惠性民办园发展的举措及面临的问题
(二)研究方法
1.政策文件资料
收集和梳理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部分地方政府有关普惠性民办园的政策,分析地方支持普惠性民办园发展的政策特点。
2.问卷法
通过自编问卷,了解不同类型普惠性民办园的发展现状,普惠前后对教师和家长的影响。
3.个案研究法
选择东部和西部代表性地区,通过对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的访谈,了解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政策思路、挑战与走向;通过对园长的访谈,了解转普后面临的困境和政策诉求。
二、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发展的政策分析
本课题搜集了全国超20个省60多个地级市有关普惠性民办园发展的政策,从“认定标准”、“扶持政策”、“监督管理”和“退出机制”四个维度对各地区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相关指导性文件进行归纳与整理寻找其中的特点与经验。
第一,统一的认定标准,明确规范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认证属性;
第二,有力的财政扶持政策,结合属地化均有不同;
第三,基本完善的动态管理与监督体系,保证资金落实与保教质量;
第四,部分省份均有退出机制,贯彻民办园转普的自愿原则。
(二)不同类型普惠性民办园的发展现状
本研究将普惠性民办园划分成三种:新建普惠园、一开园就为普惠园、经历过普惠前后的普惠园。对以上三种类型普惠性民办园的结构性质量、财政收支情况和政府支持政策进行分析。样本涵盖了东部J省、中部H省和西部Y省357所普惠性民办园,其中J省71所、H省249所、Y省37所。
1.新建普惠性民办园的发展现状
师幼比均值为1:11。专任教师是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比例达75%,有幼儿教师资格证的比例为72%。大专学历比例为50%,本科学历为45%。幼儿教师的年龄分布和幼教教龄分布比较均衡,其中年龄集中于23-35周岁,幼教教龄也能够体现出老中青比例合理。
在生源方面,特殊儿童所占比例很低,仅占1%。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占比为15%,来自外来务工家庭的幼儿比例为7%,农村户口的幼儿占比为62%,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子女占比仅为4%。
38所填报收支情况的新建普惠园中,平均每所园保教费占幼儿园总收入的74.97%。仅有10所园获得了政府生均公共经费,这些生均公用经费占幼儿园总收入的29.23%。仅有9所园获得了专项或奖补资金。
44%没有接受任何的政府政策支持,44%接受过教育部门组织的免费教师培训项目,33%得到了结对帮扶,22%能够参评政府组织的幼儿园分类等级评定。
2.一开园就是普惠园的发展现状
师幼比均值为1:12.5,专任教师是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比例达62%,有幼儿教师资格证的比例为59%。大专学历比例为63%,本科学历仅为21%。
在生源方面,特殊儿童所占比例很低,仅占2%。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占比为25%,来自外来务工家庭的幼儿比例为9%,农村户口的幼儿占比为66%,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子女占比达15%。
55所填报收支情况的普惠园中,平均每所园保教费占幼儿园总收入的72.11%。仅有25所园获得了政府生均公用经费,这些生均公共经费占幼儿园总收入的10.12%。有30所园获得了专项资金,这些专项资金占幼儿园总收入的11.95%。
33%没有接受任何的政府政策支持,全部农村普惠性民办园尚未接受政府的政策支持。城市大部分普惠性民办园享受的是教育部门组织的免费教师培训项目(66%),在结对帮扶、分类等级和绩效考核方面都为0%。
3.经历过普惠前后民办园的发展现状
师幼比均值为1:16.7,专任教师是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的比例达67%,有幼儿教师资格证的比例为56%,。大专学历比例为59%,本科学历仅为14%。普惠前幼儿教师的年龄和幼教教龄都偏年轻化。普惠前,教师年龄18-22周岁的比例占10.5%,普惠后的比例为3.5%。在幼教教龄方面,普惠前3年及以下的比例占62.3%,普惠后4年以上幼教教龄的比例都明显提高。
在生源方面,特殊儿童所占比例为0。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占比为15%,来自外来务工家庭的幼儿比例为8%,农村户口的幼儿占比为68%。然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子女占比仅为3%,政府学费补助的幼儿占比为5%。
260所填报收支情况的普惠园中,平均每所园保教费占幼儿园总收入的79.29%。仅有57所园获得了政府生均公用经费,这些生均公共经费占幼儿园总收入的10.78%。
普惠前没有接受政府政策支持的比例为24%,普惠后降至13%。普惠前接受过教育部门组织的免费教师培训为68%,普惠后提升到75%。27%民办园在普惠前接受结对帮扶,普惠后提升到40%。普惠前23%民办园接受分类定级,普惠后提升到33%。在绩效考核方面,普惠前为11%,普惠后为17%。
(三)民办园普惠前后对教师的影响
第一,教师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政策的了解程度较高;
第二,大多数教师不打算从所在幼儿园离职;
第三,与普惠前相比,普惠后教师工资按时发放水平有所提高;
第四,普惠前有住房公积金的教师占45.19%,普惠后有住房公积金的教师占61.16%;
第五,普惠前后,教师对所在幼儿园的工资水平、福利待遇、从事职业的社会地位、自己在本园所的发展空间、所获得的培训机会、获得专业人士指导的机会、幼儿园的基础设施设备、班级规模和家园关系的满意度有所提高。
(四)民办园普惠前后对家长的影响
第一,非独生子女父母对“普惠性民办园、公办园区别的了解程度”和“普惠性民办园、非普惠性民办园区别的了解程度”均显著高于独生子女父母。相比于独生子女家庭,非独生子女往往认为目前的收费标准较高,是否为独生子女家庭对于收费提高的可接受度以及家长满意度并无显著相关性。
第二,孩子所在班级的类型与家长对普惠性民办园各方面的认识、
了解程度、收费情况认识及满意度并无显著相关。
第三,在对当前幼儿园收费的认知和提高保教费标准的接受度上,实际居住地靠近越靠近乡镇,孩子家长越认为当前幼儿园收费高,同时对提高保教费的可接受度也越低。此外,在家长满意度方面,实际居住在乡镇的孩子家长对师幼比的满意度更高,与之相比,实际居住在市区或县区的孩子家长对师幼比的满意度更低。
第四,孩子父母的最高文化程度与其对普惠性民办园了解程度、收费认知和接受度方面呈显著相关。
第五,父亲目前主要从事职业与其对普惠民办园的了解程度、对收费认知及可接受度、对园所满意度并无显著相关;而母亲目前主要从事的职业不同与其对国家保教费收费标准的了解程度的相关性较为显著,除此之外,母亲主要从事职业与其他维度的变量在统计学意义上并无相关性。
(五)地方政府推进普惠性民办园发展的实践探索
本课题对东部和西部各一个省份进行了实地考察,分析地方普惠性民办园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第一,财政实力较充足的地区,通过设立奖补资金,加大普惠性民办园建设。合理规避与省文件的冲突,普惠性民办园的收费标准如果按照省文件的规定,就会造成家庭负担过重。因此,目前的收费标准并非按照省里的文件,为了回避和省文件的冲突,不叫普惠性民办园,叫民办惠民园。适时进行财政性经费投入结构的调整,伴随着省里学券制度的取消,2016年对学前教育投入进行了结构调整,主要用于普惠性民办园的投入。
第二,对于以往普惠性民办园占绝大多数的区县而言(即以民办园为主体的办园格局),出现以忽视教育质量为代价完成普惠任务、不切实际的数据攀比。
第三,从现实来看,如果财政补贴不足以支持民办园转普后的经济损失,势必影响到教育质量。例如,有些民办园会通过扩大班额来增加收费;有的会缩减教师福利待遇的投入;有的会很少或停止更新玩教具。
第四,部分地区派驻编制老师到民办园,要求有派驻编制教师的民办园必须拿出15%的公办学位数按照相同质量等级公办园的收费标准。很多地区目前对普惠性民办园缺乏财政投入,部分地区因为对普惠性民办园没有奖补,所以在收费上有点退让空间。
(六)普惠性民办园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一,生源变化激化家园共育的矛盾
第二,财政投入既少又没有考虑城乡差异
第三,政府对普惠性民办园的支持政策方式很单一
第四,在教师投入上尚未形成完整的政策体系
第五,对弱势家庭群体的补助还不够力度
(七)普惠性民办园发展的政策建议
第一,调整政府在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的财政分担比例
第二,将成本核算和财产归属作为收费和拨付标准的重要依据
第三,教师待遇与社会地位是普惠性民办幼儿园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
第四,成熟完善的集团化经营有助于提高普惠性民办园发展的韧性
第五,幼儿资助政策也应对普惠性民办园开放
三、研究成果与社会影响
王默博士《区县政府推动“5080”的政策模式与现存问题》在第七届中国教育财政学术研讨会暨2021年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财政专业委员会年会上发言。
四、研究改进
第一,课题组两位主持人就职于北京,因受疫情影响,北京疫情管控严格,原本计划到山东和河南的调研都没有进行,给本研究的质性部分带来了很大缺失。
第二,由于无法实地发放问卷,课题组采用网上问卷的形式,问卷的答题质量很大程度取决于答题者的配合度。我们虽然对东中西部都发放了问卷,但从回收的问卷质量来看,区县数量的差异有点大,所以无法做区县层面的对比分析。
第三,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是当前国家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的重大工程,疫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研究,而且仅有一年的时间进行调研和反思,还不能很全面和深入的揭示实践上的问题。我们会在结题后继续展开深入性的探索
责任编辑:杜小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