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教育并不是孤立的社会话题,教育领域的话题探讨需要更开阔的视野,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21 世纪教育研究院于4 月下旬举办了 2022 年第一期新民教育沙龙,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综合部主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学术委员王烽作为主要分享人,和与会专家、研究院工作人员一起探讨我国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
王烽教授认为,高质量教育体系从国家层面来讲,实际上就是与现代化强国相适应的教育体系。高质量教育体系至少包括高水平的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多样化选择性的准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和一个有利于人人成才的教育治理体系三个部分,是一个开放的、灵活的、具有多样化和选择性的以及公平的教育体系。王烽老师认为,在高质量教育体系里,国际化和信息化肯定是最具有变革性的因素,这两个因素都代表着开放;教育体系应当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人成才、有利于终身学习;从办学体制来看,多元的办学主体才能灵活适应越来越多元化的教育需求,才能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教育的积极性,才能探索激发学校活力的不同模式;现阶段需要更加注重规则公平和程序公平,让每个孩子都获得适合的教育。
王烽:高质量教育体系的四大特征
2010 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 - 2020 年)》,对中国教育有强烈的方向引领作用。当时,创立了一个新的话语体系,总结了最成功的实践案例和经验形成的规划纲要,奠定了 2020 前 10 年我们教育发展的逻辑体系和方向思路。《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和后来的一系列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教育的文件,涉及到各个方面,看上去有些分散,但主题都是教育现代化。从学前教育、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然后从课程到管理等等,从民办教育到公办教育,甚至家庭教育一系列的文件,实际上都是围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做文章。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实际上,高质量教育体系和教育高质量发展这两个关键概念的内涵是一致的。我们知道教育价值有两个,第一个是国家的、集体的,一个是个人的、家庭的,实际上,没有个人充分自由的发展,就没有国家更好的发展,二者在逻辑上、从长远看是一致的,都体现在国家教育战略中。但在教育实践中,有时却被割裂开来对待。
所谓的高质量教育体系从国家层面来讲,实际上就是与现代化强国相适应的教育体系。对应起来就是,我们国家要在 2035 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在本世纪中叶完成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体系来支撑和适应。
从政策研究的角度,首先是以培养什么样的人去引领我们,其次要建立什么样的教育体系才是高质量的。具体来看高质量教育体系至少包括几部分:
其中一个部分就是高水平的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如果从学段来讲就是我们义务教育、普惠性的学前教育(不完全)。这不仅是高质量,还是高水平,比如说学校的保障水平,教师的保障水平,校外力量的配合程度,社会资源的动员水平及其投入教育程度等。比如说中小学标准班额,欧洲、美国一般在 24 人左右,我们现在的国家标准是 45 人,这样的保障水平就不是高水平。均等化,就是全体儿童都能公平可及地获得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是“国家全包”。所谓“国家全包”当然并不一定都是由公办学校来做,把办学经费给私立学校,它们也许会做得更好,比如说我国的澳门、香港都是这样的,欧洲也很多国家是这样,给了私立学校很多资助。
另外一部分就是多样化选择性的准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在国家不能全包的领域,允许市场机制有限度进行调节,如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培训,在技能普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方面更多地面向社会、面向变化的市场不断调整,学校体系需要借助灵活多样的办学体制和形式,把老百姓的入学需求和社会对人才和服务的需求统一起来,才能为学习者提供更多适合自己的成长成才机会。
最后,就是一个有利于人人成才的教育治理体系,教育治理需要多方参与,需要打破学生学习成长、教育资源流动、教育理念模式生发的各种壁垒,使教育政策制定、教育改革成为一个公共议程。
总的来看,高质量教育体系至少有以下特征:
第一,高质量教育体系是一个开放的教育体系。在高质量教育体系里,国际化和信息化肯定是最具有变革性的因素,这两个因素都代表着开放。40 年实践证明,改革进程往往是开放推动的,我国近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就是建立在不断吸收国外先进模式的基础上,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和学术的进步也是在与先进国家密切交往中实现的。现在我们越来越重视教育体系向社会开放,从社会实践中吸取营养、服务于社会实践,如学校的社区化、教育资源的社会化,使得教育有了摆脱单纯应试模式的制度安排,回归本真。信息化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信息化将大大加速教育开放进程。怀进鹏部长自上任以来,便一直在力推教育信息化。他认为信息化可以促进教育变革,促进教育公平,占领世界教育的制高点。面向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新要求,也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新形势,教育部提出要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的现代化。
第二,高质量教育体系是一个灵活的教育体系。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过于僵化的教育制度会束缚人的自由发展和选择,限制人的潜能。教育体系应当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人成才、有利于终身学习,不能把学生的学习生涯限制在统一的内容、固定的时空、固定的轨道,不能按照一种标准把人区分为三六九等区别对待。比如说一个学生进入了职业教育这条线轨道,还能不能进入其他轨道?进入了一个专业,能不能选择其他专业?注册了高等教育的学籍,能不能自己安排工作、学习的节奏,自己选择毕业时间?再比如,有天赋的孩子能不能在学校打破固定的课程安排?学习吃力的孩子能不能改变学习节奏和内容侧重?等等。
第三,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具有多样化和选择性的。从办学体制来看,全部由政府办学在任何学段都不是好的选择,即便政府能拿的出足够的经费。多元的办学主体才能灵活适应越来越多元化的教育需求,才能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教育的积极性、灵活开发利用全社会教育资源,才能探索激发学校活力的不同模式。从办学形式和课程设置来说,是要满足不同基础、禀赋、兴趣、学习习惯的学习者,照顾每个人发展的特点和需求,为所有学习者提供学习进步的条件和阶梯。其中最为关键的,是高等教育特别是地方本科、职业院校的多样化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特别是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以及更加灵活的考试招生制度。
第四,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公平的。过去促进公平重在缩小差距,缩小地域差距、区域内学校的差距、城乡差距,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也是缩小差距的概念。这些都是非常必要的,同时,真正让老百姓觉得公平的是他自己的获得感,最重要的是让老百姓知道自己的孩子能够被公平对待,资源分配公平越来越需要聚焦班级、学校内部和学校之间,需要更加注重规则公平和程序公平,需要让每个孩子都获得适合的教育。让中小学生的家长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学校获得的是公平对待,让不能进入名校的学生和家长都知道上名校的那些人都是经过公平的程序进去的。
责任编辑:闫佳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