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来贯彻落实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工作进展成效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3月17日上午,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三年来贯彻落实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工作进展成效。
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贯彻落实总体情况介绍
教育部社会科学司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三年来,在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直接领导下,教育部党组以“三巡六创优”、“改革创新先行试点”、“一省一策”集体行动、“大思政课”建设等为抓手,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思政课建设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取得历史性成就,推动教育领域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不断增强。
一、学校思政课建设的主要进展和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以来,教育部党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和中办《关于加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精神,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教师队伍快速发展壮大,教学质量和水平大幅提高,广大教师荣誉感和责任感大大增强,广大青年学生对党的创新理论高度认同,“四个自信”显著增强,充分彰显了立德树人关键课程作用。
一是加强党对思政课建设的全面领导,形成合力办好思政课的工作格局。教育部党组多次专门研究思政课工作,持续加强与中宣部、中组部、中央网信办、财政部、人社部等部门沟通,凝聚工作合力,印发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等系列文件,推动形成思政课改革创新的政策体系。地方各级党委落实思政课建设主体责任,把办好思政课摆上重要议程,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普遍建立省级领导听讲调研思政课制度,采取有效措施,着力解决思政课编制岗位、教师津贴、培训经费、项目研究等突出问题。教育部修订印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本)》,进一步压实高校党委领导责任,建立党委书记、校长带头抓思政课建设机制并稳定运行。党委书记、校长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带头走进课堂听课讲课,带头推动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形成制度性安排。思政课建设成为学校党的建设工作考核、办学质量和学科建设重要评估标准。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由2012年的100余家发展到2021年的1440余家,中宣部、教育部重点建设37家全国重点马院,教育部支持建设200余个优秀教学科研团队。2016年至2021年,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由39个增至104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由129个增至279个,学位点数量位居各学科前列。教育部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加强对不同学段思政课的统筹指导。各地组织高校与中小学结对共建,定期开展教师集体备课、教学交流等活动。广大媒体积极参与,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开设专栏,报道达700余次,“思政课”成为媒体热词。
二是聚焦铸魂育人,大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建强思政课主渠道,不断完善“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印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思政课课程群不断健全完善。指导全国重点马院和北京、天津、上海、吉林等地单独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增设课程分教指委,研制实施专门教学大纲和教学建议,编写使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和系列教学辅导用书。开展学习贯彻“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联学联讲联研活动,遴选发布56堂思政“金课”,超62万人次参与。田间地头、工厂社区、红色地标等社会大课堂成为立德树人的不竭资源,各地各校探索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经验做法。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深入挖掘各门课程中蕴含的育人资源,推动专业课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思政育人合力。结合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百年等重大主题,连续三年举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习领航计划活动,近1000所高校师生参与,广大学生爱国热情不断高涨。
三是坚持固本强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大力推动各地各校配齐建强教师队伍,广大教师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形成了做“大先生”、教“大学问”、育“大英才”的生动局面。截止2021年年底,高校思政课专兼职教师超过12.7万人,较2012年增加7.4万人,比2018年增加5万多人,队伍配备总体达到师生比1:350的要求。专职思政课教师年轻化成为队伍发展新态势,49岁以下教师占77.7%,具有高级职称的占35%。加快构建全方位体系化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组织41个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研修(学)基地、32个“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开展常态化培训研修,每年培训教师近6000人。一体化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人才培养,2019年起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列入“国家关键领域紧缺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招生计划”,目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本硕博在校生达6.2万人。各地陆续落实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津贴。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繁荣计划”设立思政课研究专项,3年累计立项近1000项,支持经费近3亿元。每两年举办一次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网络直播观看量超过34万次。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设立奖励基金,奖励表彰高校优秀思政课教师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生。
四是注重资源共建共享,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主动适应信息技术迭代升级,不断加大平台建设力度,加强优质教学资源供给。升级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建成教指委专家值班答疑、听课记录、教师研修管理等7个子平台,累计访问量500万人次,实现月月有活动、周周有精彩。坚持精品引领,制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课件,点击下载量已累计近3000万次。坚持“应用为王、服务至上”,建设网络集体备课平台、教师培训研修系统、大学生自主学习“青梨派”等为一体的全国高校思政课教研系统。创设“周末理论大讲堂”,累计举办76期,收看量超过280万次。与中央网信办共同打造“云上大思政课”主题宣传活动。三年来,以“抗疫”“四史”“奥运会”为主题,开展多期全国大学生“同上一堂思政大课”,观看量超过1.5亿次。直播、短视频、H5等新媒体技术被广泛运用于思政课堂,形成了网上“思政大课”新样态。各地各校陆续建设智慧思政平台,开设线上直播“云课堂”,邀请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讲授“思政大课”。
二、下一阶段工作的主要考虑
面向新征程,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大思政课”建设为牵引,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相统一,坚持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全面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一是抓理论武装,坚定不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建设,启动编写专门教材,将党的创新理论有机融入各门思政课教材和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专业教材。深入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启动“大思政课”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
二是抓“大思政课”建设,强化实践育人。制定实施关于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推动高校严格落实思政课实践教学学时学分。用好社会大课堂,围绕抗击疫情、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主题,会同有关部门联合设立一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网络云课堂,继续举办“同上一堂思政大课”活动。
三是抓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教学效果。创新工作机制,建设覆盖每门思政课、服务一线教学的问题库、案例库、素材库和在线示范课程库等资源库,研制开发精品课件。发挥好新一届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作用,切实加强对高校思政课建设的统筹指导。
四是抓综合素质提升,建强教师队伍。推广实施特聘教授、兼职教师制度。完善部省校三级培训体系,整合高校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教师培训研修基地等力量,分课程分专题开展教师培训。深入实施思政课教师研究专项,加强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推动高校健全完善教师评价体系,强化教学评价导向。
贯彻落实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精神 大力推进中小学思政课改革创新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近年来,教育部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将加强中小学思政课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指导各地大力推动中小学思政课改革创新,思政课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一是建立健全政策体系。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关于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深化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等一系列重大政策文件,就加强党对中小学思政课的全面领导、深化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改革创新等进行了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教育部出台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加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基础教育教研工作、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普通高中办学质量评价等文件,对严格落实思政课程方案要求、提升思政课教师素质能力、加强学校思政课建设评价等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建立健全了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政策体系,形成了推动思政课改革发展的有效工作格局。
二是全面加强工作部署。2019年,教育部召开了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座谈研讨会,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研究加强中小学思政课的工作举措。2020年,召开了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将思政课改革创新作为重要内容,进一步加强工作部署和改革推动。 2021年,开展了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有关情况的大调研,对各省情况开展书面调研,并深入12个省份进行实地调研,召开20多场座谈会听取意见建议,全面了解和研究分析各地中小学思政课建设情况。同时,召开中小学思政课建设视频推进会,指导各地聚焦师资、教材、教法、机制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加大工作力度,对中小学思政课建设进行再部署、再推动、再落实。
三是持续深化教学改革。组织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统编教材国家级示范培训,指导学校和思政课教师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使用好国家统编教材,确保教学的规范性、科学性、权威性。成立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专门设立了思政课教学专委会和德育工作专委会,加强对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专业指导。在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单设思政课类别,遴选推广了39项国家级思政课教学成果奖,着力打造一批思政示范“金课”,加强示范引领。抓好思政课教学的关键环节,不断加强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在国培计划中加强了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培训,培养“种子”教师。完善激励机制,在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遴选中单列思政课教师名额,在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最美教师评选活动中向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倾斜。举办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工作交流研讨活动,开展全国班主任和思政课教师教学基本功展示交流,着力提高中小学思政课骨干教师把握教材、实施教学改革能力,带动提升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水平。
四是深入开展思政活动。近年来,在中小学部署开展“从小学党史 永远跟党走”“学习新思想 做好接班人”“看电影连环画学党史”等主题教育活动,编写中小学生党史学习读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在中小学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与思政课教育教学紧密结合,引导中小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会同中宣部、央视等部门制作播出“开学第一课”节目,用好建党一百周年庆祝活动、抗疫、奥运等“大思政课”,充分发挥国家思政电视公开课的带动效应,指导各地开展好学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中小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五是不断丰富教学资源。教育部大力推进“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遴选开发了一大批各类优质专题教育资源,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应用,在支持中小学思政课教育教学、充实丰富德育教育资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指导各地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不断拓展思政课途径和载体,用好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化场馆、科技场馆、博物馆等校外教育资源,以及各地特色教育资源,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强化实践体验和感悟,促进中小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下一步,教育部将研制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建立健全有效机制,持续加强思政课教学资源建设,着力提高思政课教师专职化专业化水平,在增强思政课吸引力感染力上下功夫,在提高思政课针对性有效性上下功夫,推动中小学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贯彻落实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精神 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不是单纯一条线的工作,而应该是全方位的”“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发挥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的立德树人协同效应”。总书记还强调,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是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2020年4月,教育部会同中组部、中宣部等其他七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从构建理论武装、学科教学、日常教育、管理服务、安全稳定、队伍建设、评估督导七个体系入手,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近年来,为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我们主要做了三方面的工作。
第一,抓试点先行,及时总结推广典型经验。为先行先试、形成示范,引领带动各地各高校加快构建高校思政工作体系,我们开展了“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分两批委托8个省份、25所高校、92个院系共125家试点单位,实现办学层次全覆盖、区域全覆盖、高校类型全覆盖布局。各试点单位结合地域实际、发挥各自优势,盘活育人资源、汇集育人要素,从完善体系、扩展渠道、创新载体等方面推动全员参与、全时贯穿、全域协同,形成了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工作格局,涌现出了一批可借鉴可复制的先进经验和典型案例。2021年年底,以全国高校思政会召开5周年为契机,我们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进行了总结,系统梳理试点经验做法,全域媒体宣传展示推广。
第二,抓机制构建,聚焦重点任务精准施策。《意见》印发后,我们要求各地各高校围绕七个体系以3年为周期制定推进工作台账。前两年总体工作进展顺利,今年将进行总结性督查。在推进落实过程中,我们聚焦队伍配备和资源保障两个重点任务,建立专门机制针对性推进。一方面,针对队伍建设构建重点督促机制。近3年来,我们多次对辅导员队伍配备未达标的省份和部属高校进行“一对一”专项督办。截至目前,全国高校专兼职辅导员达24.08万人,比2019年增加了约5.2万人,师生比实现从1:205到1:171配置,31个省(区、市)辅导员配备实现整体达标。另一方面,为服务新需求构建示范带动机制。网络空间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第一环境”,要求我们贴近学生需求,不断扩拓展渠道资源,强化优质内容供给。为激发学生主体作用,连续举办五届“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和“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高校师生创作生产数百万件优秀网络文化作品。为提供坚强阵地保障,重点建设了200个优质高校思政类公众号,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品。截至目前,200个公众号拥有粉丝共6119万人,阅读量超8.6亿次。
第三,抓平台搭建,推动优质资源互动共享。我们通过优化整合校内外各类资源,积极推动协同育人机制建设。一是联动全社会构建“育人共同体”。开展“国企领导上讲台”“国企骨干担任校外辅导员”、新时代先进人物进校园等工作,推进党政军企育人资源与高校互动共享。每年有300多位党政领导干部上讲台、400多位“时代楷模”“最美奋斗者”等进校园,3年共有300多位“全国劳模”“大国工匠”担任校外辅导员。二是融通各领域引导学生知行合一。每年组织开展“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主题社会实践,各地各校组织10万支团队、100万名师生深入乡村、社区、企业、部队,通过岗位实习、结对交流、军事训练、就业调研、志愿服务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基层、服务社会、增长才干。三是深化“一站式”推动校内资源协同发力。开展“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坚持党委领导、学工牵头、教师协同、学生参与、支部引领、社团助力、辅导员入驻原则,整合校内育人资源。这两年分两批确定了115所试点高校,今年要实现1000所,着力打造学生党建前沿阵地、“三全育人”实践园地、平安校园样板高地。
下一步,为进一步把贯彻落实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精神引向深入,构建面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新格局,我们将以谋划实施时代新人培育工程为抓手,坚持以建设重大平台为牵引,以完善落实机制为基础,以强化领导统筹为保障,切实把倡导性的理念落实为操作性的机制办法,把育人工作各项政策和举措落地落细到办学治校各领域、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为培养一批又一批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供坚强保障。
打造“高精尖”水平的思想政治理论金课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立足自身优势,奋力攻坚克难,不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在建设一流的思政课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产生了较好的示范引领效果。中国人民大学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立足自身优势,不断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创新,在建设高精尖水平的思政金课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产生了较好的示范引领效果。
一是注重顶层设计,加强思政金课建设的领导管理、统筹规划和制度保障。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压紧压实思政课建设主体责任,制定落实“3.18”讲话精神的实施方案,专门成立由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担任组长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领导小组、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领导小组,将思政课建设纳入学校党建工作考核、政治巡察、办学质量和学科建设评估标准体系中,凝聚起举全校之力建好思政课的共识。学校制定《新时代中国人民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和《新时代中国人民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方案》,单独成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审委员会,优化评价考核及奖励机制,并将“三报一刊”上发表的理论文章纳入思政课教师核心学术成果范畴,确保将“3.18”会议精神落实为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带头讲思政课,带头听思政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并在校、院两级设立教学督导组,及时反馈改进意见,加强精细化管理。
二是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科学构建思政金课体系。学院严格落实中宣部、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在全国率先形成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最齐全、最完整的思政课课程体系。学校于2019年在全国率先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通过吸收最前沿的内容、集中最优秀的教师、给予最全面的保障,确保这门思政必修课的高质量开设。同时,增设“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经济思想”等思政选修课,并新设中共党史一百年、社会主义发展五百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论等体现人大历史传统、学科特色和优势的思政选修课,构建起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本硕博思政必修课+选修课课程体系。注重发挥人大马院作为全国重点马院的引领辐射作用,积极推广思政课的“人大经验”“人大品牌”“人大特色”。
三是积极推动“一体两翼”模式不断转型升级,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围绕“八个相统一”的核心要求,学校积极推动系统讲授、专题教学、实践教学“三位一体”与“研究型+互动型”教学两翼的“一体两翼”模式不断转型升级。充分发挥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作用,把“独树一帜”的学科优势转化为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学理支撑。坚持用学术讲政治,引导教师加强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科学研究,推出优秀思政课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建立“手拉手”备课机制,重视学科带头人的指导作用,加强教师教学交流研讨和集体攻关。鼓励思政课教师直面学生现实关切和思想困惑,推动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效果,增强课堂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近年来,一批中青年教师成长起来形成集聚效应,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力,一位教师荣获全国最美教师称号,五位教师在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中获奖,一位教师获第五届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
四是秉承“共有共建共享”理念,助力全国高校思政“金课”建设。2017年,教育部社科司委托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联合打造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网络集体备课平台建设。目前平台已覆盖2700多所高校思政课专兼职教师,为全国思政课教师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服务。这里被誉为思政课教师的能量枢纽。有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包括文献资源300余万条、电子图书4万余册、教学视频5000余个,还有经典文献库、教学内容库、教学素材库、教学课件库、重难点解析库、教学成果库等6大数据库。思政课教师可以在这里管理教学大纲、制作教学课件、创新教学互动,还可以依托移动端,满足掌上服务需求。如果把集体备课平台比作一个“大超市”,思政课教师正是在这里根据学生的“口味”,挑选“食材”、烹饪“大餐”。这里汇聚起讲好思政课的最大合力。每周五的“周末理论大讲堂”,名师大家讲授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被全国思政课教师和马学科研究生视为“经典必修课”;每个月的“青椒论坛”成为青年教师的“筑梦之巢”;还有大中小思政课教师“同备一堂课”、百万师生“同上一堂课”,教指委专家“在线问诊”等。正如思政课老师所说:“有了集体备课平台,我们不再是单打独斗,开始走向集团军作战模式了!”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中国人民大学将再接再厉,继承优良传统,推进改革创新,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郭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