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h官网下载app
首页
>hth官网下载app
>经验特色
辽宁财贸学院积极开展以《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为基本遵循、坚持一线贯穿、注重四个结合、构建“6+X”课程思政体系的相关建设工作,形成了课程思政“一课一案例库”292个。
按照坚持顶层设计、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分类指导的基本原则,通过试点先行、逐步推广,精准培育、逐步提高,分阶段有序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利用2年时间,深入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实现“四个一”。即:培育一批充满思政元素、发挥思政功能的示范专业课;培养一批具有亲和力和影响力的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提炼一系列可推广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
提高教师思想认识,推进“课程思政”理念落地
1.开展课程思政大讨论活动。组织全体教师结合专业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辽宁财贸学院全面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实施意见》,各二级学院利用周三业务学习之机组织课程思政大讨论活动。
2.开展实施“领航员”计划。组织学校领导、各二级学院院长、书记参加教育部组织的“周末大讲堂”活动,提高理论水平,各级领导带头走进红馆,结合专业深度挖掘育人元素,讲述红馆故事。
3.组织全体教师参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铸就辉煌——马克思主义传承体验馆》《十九大精神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馆》《国防教育基地》《生态农业示范园》,重学英模人物事迹,挖掘专业思政育人元素。
4.支持教师结合课程特点开展教学改革。通过多种方式,引导所有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的理念,把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融入课程目标。充分运用课题组的讨论、老教师的传帮带、教材教案的集体备课,本学科先锋模范人物以及优秀教师党员的带头示范作用等手段,开展课程思政技能培养。课程教学实施中要体现教师的风格,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
5.开展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学习实践活动。推进“新教师思政理论提升计划”,加强育人意识培养,深化专业课教师对自身以及学科育人职责的认识,强化其内在价值认同,引导教师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自觉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并专设师德和思政教育模块,构建全周期教师职业发展体系。
开展示范课程建设,发挥“课程思政”带动作用
1.开展“课程思政”试点建设活动。让二级学院院长、教研室主任、学科带头人、党员教师先行先试,总结经验,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在形成成熟做法的基础上,推广到全校所有课程。每学期学校在每个学院各专业遴选3至4门“课程思政”示范课进行试点工作,修订课程大纲,编制课程思政教案。在管理类重点打造基础会计、国家公务员制度、审计学、财务管理等4门课程,经济类重点打造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资产评估、财政学等4门课程,法律类重点打造税法、经济法等2门课程,艺术类重点打造园林景观设计、公共设施设计等2门课程,体育类重点打造运动损伤康复学、体育活动策划与组织、篮球运动等3门课程。通识类课程重点打造大学体育、礼仪训练2门课程。
2.修订课程教学大纲。确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并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实际,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点、教学方法和载体途径。制作新课件、新教案。根据新教学大纲制作能体现课程思政特点的新课件、新教案。
3.每个专业建立“课程思政”案例库。每个案例库至少包括十个案例,所有案例应有效结合社会热点、专业领域内重点关注问题、充满思政元素、具有德育功能、突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等教育,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4.鼓励教师探索“课终育人三分钟”活动。在课程结束前3分钟,专业教师要充分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内容,用学习强国、红馆及身边正在发生的典型事例,采用视频、图片、动画等方式进行教学,结合课程知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法律、职业素养、健康教育、规矩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工匠精神等方面的引导。
5.加大教研力度,开展精品课评比。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成果培育活动,设置校级课程思政相关研究课题”,开展教学法改革立项等活动,组织“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案例大赛、精品示范课评比等,着力推出一批示范教师、示范课堂,精品课程和网络课程。
深化教学体系改革,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课堂
1.更新教学内容。根据不同学科的性质特点,把握好所要挖掘拓展的重点。突出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重视价值引导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引导学生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四个自信”。
2.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教学目标中要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探索实践 “情景体验式”“ 任务驱动式”“ 线上线下混合式” “翻转课堂”“课堂讨论式”等教学方法。让学生逐步成为课堂的主角,用学生自己的语言去诠释中国精神。
创新教学过程管理,建立“课程思政”育人评价体系
1.结合学院2019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将“课程思政”理念充分融入到学院2019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建立“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体系。认真执行学院有关规定,进一步严格执行学院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在《听课笔记》中充分体现“课程思政”的内容。在“学评教”体系中体现育人评价元素,使德育元素成为“学评教”中的重要内容。
2.改革教师教学效果评价,把课堂教学中的师德表现和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作为考核重要评价指标,特别要关注教师的政治信念、敬业精神、职业操守、课堂纪律、工作态度以及对学生思想教育和价值引导的成效。定期对课程思政工作实施情况进行评价,建立动态化、常态化、滚动式评价模式,及时宣传表彰、督促整改。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情况和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依据。
3.在课程建设、课程教学组织实施、课程质量评价体系建立中,注重将“价值引领”功能的增强和发挥作为一个首要因素;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重要的监测点指标。从源头、目标和过程上强化所有课程都有“育德”功能的教育理念。在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设计等重要教学文件的审定中要考量“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实现度;在精品课程、重点课程的遴选立项、评比和验收中应设置“价值引领”或者“育德功能”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的制定中设置“价值引领”的观测点。
责任编辑:郭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