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专栏(2020)
首页 >两会专栏(2020) >全国人大
上个世纪末,我国开始实施高校扩招战略,高等教育自此加快向大众化迈进。截至2019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51.6%。按照世界公认的标准,已进入普及化阶段。过去20年,我国高等教育先后实现了从“精英型”向“大众化”、从“大众化”向“普及化”的跨越,走过了许多发达国家用半个多世纪才走完的路。从规模上看,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国,在全球高等教育格局中的影响不断扩大,令全世界瞩目。
但同时也要看到,我国高等教育仍“大而不强”。虽然规模已位居世界第一,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从各类大学排行榜看,全球排名前100名的大学,我国的大学寥寥无几。无论从人才培养质量看,还是从大学的科研水平看,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都大幅领先我们。进入新世纪以来,自然科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等重大奖项,几乎被发达国家包揽。虽然这些奖项不是绝对的评价指标,但也足以说明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
尤其要清醒地看到,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快速拓展中,积累了不少问题和矛盾。一方面,在扩大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同时,还没有建立和完善一整套宽进严出的质量保障体系。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存在明显的结构失衡问题,既有学科专业结构失衡的问题,也有类型结构失衡的问题,同时还有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迫切需要从战略层面,对高等教育发展目标、任务和举措作出调整。当务之急,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引导督促各部门、各地区、各高校将资源和精力聚焦到内涵建设上来。为此,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1.创新高校招生计划管理模式。稳定高等教育规模,必须从源头上宏观调控高校招生计划。为此,建议在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时,对高等教育规模和招生总量作出规定。建立高校招生计划弹性管理机制,实行高校招生计划指标核定与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就业状况、高校经费保障水平等挂钩。对保障能力足、培养质量高、毕业生就业好的地方和高校,可适当增加招生计划指标。通过严格招生计划管理,倒逼地方和高校深化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及时调整优化高校设置政策。稳定高等教育规模、优化高等教育结构,高校设置政策发挥着重要作用。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新设置了近千所高等学校,为实现高等教育普及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下一步,迫切需要根据新的高等教育发展需求,对高校设置政策作出调整。一方面,要围绕内涵发展和提高质量,提高设置门槛,严把标准。原则上,新设立的高校,应以高起点办学为主。另一方面,要实行总量控制,建立高校退出机制。对办学质量不高、条件保障不力的高校,可探索通过多种方式退出,推动高等教育健康、高质量发展。
3.大力支持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许多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实践已经证明,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特别是迈入普及化阶段以后,肩负着双重使命:一方面,要在普及化的环境下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引领和促进文化传承创新,攀登科学的高峰。另一方面,要为社会培养为数众多的实用型人才。目前,尽管我国尚未对高校实施严格的分类管理,对于什么是应用型大学在政策层面也没有清晰的界定。但从现实状况和未来发展方向看,都需要将培养实用型人才作为重要战略,这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最大的短板。对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高校,在政策和经费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建立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引导督促各地、各高等学校合理定位,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人才。
4.进一步调整优化高校学科专业布局。目前看,我国高校部分学科和专业已不适应科技革命的要求,也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难以就业。对这类学科专业,要在评估的基础上,适当压缩培养规模。要紧跟科技革命发展趋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通信技术、生物科技、新材料、新能源、人工智能、深空深海探测等领域,超前布局一批新兴学科专业,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同时,要以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为抓手,在高校建设一批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为高校培养拔尖人才和攀登科学高峰搭建平台。
5.加大对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扶持力度。进入新世纪以来,虽然各地高等教育都获得了长足发展,但高等教育的区域差距依然很大。特别是近年来,受经济发展水平及财政能力的制约,东北、西北省份的高等教育发展遇到一些困难,经费投入不足,人才流失等问题进一步凸显。建议国家层面将扶持东北、西北地区高等教育纳入区域开发战略,在财政投入、人才政策、科研项目等方面,加大倾斜力度。
(作者系全国人大代表、常务副会长、吉林外国语大学校长)
责任编辑:郭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