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组织的河南郑州市中牟县校长团来到天津英华国际学校进行为期一周的参观、学习和交流活动。主办方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有关领导先期考察了英华学校,充分肯定该校的办学成就和办学特色,学校因办学理念先进、办学效果显著、办学特色鲜明成为校长团此行重点学访交流学校之一。
此次学访活动以中央关于《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文件精神为指导,努力把握中小学教育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注重深入课堂调查研究和听课评课,认真考察英华学校创新教学模式、校本化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经验。学访团24名校长和学校骨干在英华学校度过了极其难忘、宝贵的一周。
天津英华国际学校高度重视此次校长团的来访,对一周议程进行了周密安排,属于全方位、浸入式学访。包括去课堂听课、参加评课研讨、考察走班选修课、观摩学生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为了确保正常教学秩序,校长团所去初中部的各个课堂未做任何特殊布置,均按教学计划执行,确保“原汁原味”。学校还特别为大家安排了涉及英华学校办学理念、学校整体改革以及基于中央最新精神的我国中学课程改革与教学创新的重要报告。
天津英华国际学校林向阳校长首先为校长团介绍了了办学概况。他指出:“学校文化是办好学校的软实力;成功的校长应该是学校文化的引领者;校长办学理念则是学校文化的灵魂;校长办学理念应该具有基础性、时代性、稳定性、导向性特征;先进和正确的办学理念,是校长行为模式以及所作各种决断具有大智慧、大格局的根本保障。”为此,基于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根本宗旨和“以人为本”思想,他提出了“在英华,发现我自己”的办学理念,指的是广大学生在英华这个“爱”的海洋里都能够“发现我自己”的特长与潜能、优点与进步、成长空间与美好未来,从而完善人格,启迪智慧、超越自我和产生价值。总之,他的这个办学理念已经成为历届学生在英华学校快步前进的“秘密武器”。他还介绍了基于校长办学理念、由学校指导思想、学校发展道路、学校校训、学校文化精髓、学生品质、学校愿景、学校战略目标、学校建设任务、学校发展阶段等十大要素构成的《英华共识》。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季明明教授应邀为校长团点评分析了基于新起点的英华学校推进《五项建设》的逻辑架构。他认为:学校文化建设是实现“美丽英华”的灵魂;课程体系建设是实现“品质英华”的基因;教师队伍建设是实现“幸福英华”的根基;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实现“智慧英华”的芯片;管理制度建设是实现“四个英华”的保障。他指出:“五项建设”涉及到学校文化的凝练、课程体系的重构、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师队伍的提升、管理制度的完善、教育信息化的深化,是基于内涵发展的英华学校“二次创业”的战略大计,是打造国内外一流名校、高质量完成学校三十年愿景战略目标的根本性、基础性保障。英华学校认为,为了完成好该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充分发动和紧紧依靠全体教师的积极性,关键是加强学习、崇尚创新。为此,学校专门成立了教育科学研究院,他对此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季教授指出,这样的举措有利于将英华国际学校打造成为学习型组织和研究型团队,以办学中存在的各种难题为导向,倒逼广大教师、干部深入学习、研究,以学习、研究的成果拉动整个学校的改革、创新与发展。目前,以至关重要的“课程体系建设”为例,基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逻辑起点,英华学校整个课程体系将稳步有序地实现跨学科、跨学段、跨国别地统整、融合甚至重构。
学校专门为校长团安排了《名家讲堂》,请首都和国内基础教育领域课程一流专家、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中心副主任、英华学校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研究中心首席专家王凯研究员作了《基于核心素养的中学课程与教学创新》的演讲。王凯博士从“核心素养正式颁布”、“核心素养内容纵览”、“课程落地规划”、“教学落地支持”四个部分,剖析了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堂改革趋势。他指出,“核心素养导向的改革趋势旨在通过对学校教学时空的重新分配,引导学校思考存在的价值和育人的模式,重新组织教育教学要素,调整教学秩序,引导教师重新思考学科的本质、跨学科的必要和多路径的选择,引导学生穿越学科壁垒,联通直接知识与间接知识、关联知识与生活,彰显学习的实践性与创新性,过与以往不同的学校生活”。他的演讲令校长团成员们深受启发。
在学校的“云中心”,与校长团一起参观的季明明教授就大家高度关注的“智慧校园”问题交流了个人的看法。他说,在英华学校,物理意义的“校长办公室”已经被装入林向阳校长的口袋里,他凭借智能手机完全能够突破时空系统,把控全校管理,例如,他随时可以调阅3600多名学生涉及注册、生活、学习的所有大数据,包括可以了解其中某一位学生考试答题的对错数据及其可视化分析的结果,包括可以在第一时间能够发出各种管理和调控的指令。季明明教授强调:“‘教育大数据’将成为未来学校落实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指导、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推动课堂教学模式变革最宝贵的资源。他认为,英华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在国内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凭借移动通信、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化、数字化技术,基于各类大数据的收集、传输、存储、处理、分析及应用,学校已经形成了实现“人机对话”的虚拟生态管理系统。他指出:“英华学校下一步目标需要在学科教学及核心素养的培养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上下大的功夫”。
校长团成员十分关心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前景。季明明教授认为,第三次工业革命期间提出了“互联网+教育”的概念。现在应该充分利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加快掀开推进基于5G技术的“人工智能+教育”创新发展的新篇章。例如,由于AI的使用,目前英华学校学生进入宿舍的“人脸识别”,将可望从“安保”功能升级为通过及时把握学生面部表情而为其第一时间获得有针对性帮助提供重要的依据。又如,基于大数据支持的AI技术将有可能准确描绘每一位学生的知识图谱与思维导图,据此老师可以引导其按照认知规律提高掌握知识的质量和效率。
从长远看,一旦自适应即“学会学习”的教学机器人的出现,将可望成为学生真正意义的“智慧学伴”,与各类学生进行“无障碍”沟通,并且“互相启发”、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他认为,机器人永远替代不了教师、智慧课堂也永远替代不了传统课堂。但是,两者间将会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引发中小学课堂教学模式发生前所未有的变革,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大大促进广大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英华学校初中部校长张涛女士两年前分析了国内外基础教育走势,走访北上广部分先进名校,在英华“二次创业”背景下,结合初中部实际情况,提出了基于“自主+探究”理念的PDC教学,带领初中部64名老师开启了教学改革创新之路。如今这里的PDC教学已经进入教育教学创新的“深水区”。从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核心问题的提出”“四页式”备课模板、自悟单的设计和使用等不间断的系列培训,全面引发了课堂的变化。一是教学目的的改变:从追求分数的教学变为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力、学习力;二是教学主体的改变:从一言堂到形成师生学习共同体;三是课堂氛围的改变:从沉闷空气到热烈场景;四是课堂容量的改变:分层教学、小组合作、学生自悟导致课堂容量多维提高;五是课堂评价的改变:从单一的分数评价转为对学生分数、上课状态、合作学习、提问、发言等立体多维和更客观的评价,从而有利于发现学生特长并因材施教。PDC教学课堂特点是以问题驱动为切入点激活整个课堂。老师们精心设计的问题往往能够激发起学生探索的欲望,导致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思考,通过自悟、讨论、思考、学习,发展了思维力和学习力。其中核心问题的提出,成为主导课堂方向的重要因素。常规教学在英华老师们精心设计后已经变得充满特色而且不同寻常。校长团在分享英华学校PDC成果之际,可以观察到这所学校注重“内涵”发展的“二次创业”的重要性;同时,呈现着其致力于打造国内外一流名校的自信。
面对校长团的赞赏和一连串的提问,张涛校长首先感谢大家对初中部和英华学校的肯定。她指出,大家在课堂中特别关注教师的“教”,其实更应该观察孩子们的“学”。例如,在PDC教学中小组合作是一种常规的学习方式和手段,但是这决不是目的。如果把小组合作当成是目的,那就是为合作而合作,就会变得形式化。她强调指出:“PDC教学理念十分先进,具体操作却异常困难,是将先进理念落地的过程,我们教师都经历了反复‘剥笋’的过程,即需要努力摈弃传统教学方式的外壳,着力探究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内核。例如,课程设计由以前的‘线性’变成为现在的‘球形’,教师们克服这个巨大困难需要经历痛苦的过程,但是最后获益的一定是孩子们”。
每周四下午,是英华国际学校全面开出走班选修课的时间。校长团们来到课程现场进行观摩,同学们分别选修着茶道、京剧、机器人、创客、古筝、沙画……,真是琳琅满目,五彩缤纷,让校长们美不胜收、目不暇接。
早在2015年起,英华就探索开设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走班选修课程,涉及“艺体素能”、“沟通素能”、“生活素能”、“创造素能”四大类别,共达152门,已初步涵盖英华三所校区的全部学生。学生们在合作学习、项目驱动、探究创新、反复实践中促进思维成长,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
校长团在观摩走班选修课程之后,恰逢初中学生参加完体育中考。历经团结、奋斗、拼搏,满载收获喜悦归来的孩子们都未曾料到,早在一周前,老师们就开始为他们精心准备一场庆祝盛典的精神大餐。凯旋归来的同学们都得到了张涛校长一个个暖心的拥抱。教师们对大家谆谆鼓励的话语,家长代表扣人心弦期盼的发言,学生代表迸发激情的表态,致使全场一次次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成了广大学生迎接下一场新考验最好的“加油站”。
转眼间学访活动已经结束,学校将这一周普通和日常教学活动的真实场景未作任何修饰地呈现在校长团的面前。整齐秀美的英华校园处处留下了校长团一行忙忙碌碌的足迹。大家反复回味考察校园,参加升旗仪式,聆听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课,共同评课,考察走班选修课,观摩集体教研、参加激动人心的学生体育中考庆功大会这一幕又一幕,每一个瞬间都在拨动着大家的心弦。校长团成员们除了细细“品尝”、充分肯定,留下的更是感动、感谢与恋恋不舍,特别是大大增强了回去以后办好各自学校的决心与信心!
责任编辑:赵磊